本網訊 近年來,蒙自市雨過鋪街道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將特色文化藝術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傳承發展彝族(尼蘇)剪紙文化產業,為鄉村振興帶來新希望。
創新模式,注入活力。雨過鋪街道95%的居民為彝族尼蘇支系,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造就了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為弘揚民族文化,該街道提出“1+3+N”發展模式,即打造彝族(尼蘇)刺繡,帶動剪紙、編繡、銀壺傳統手工藝以及一系列相關產業鏈發展,以非遺項目“彝族(尼蘇)剪紙”為載體,將特色文化藝術產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不斷探索和豐富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傳承剪紙技藝
筑牢陣地,培育人才。該街道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作用,依托云南民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紅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彝族剪紙刺繡文化傳承基地開展剪紙技藝培訓,組織開展剪紙“非遺”進校園活動,培養青少年對剪紙藝術的興趣和愛好,培育鄉村文化振興人才。
創新產品,宣傳文明。圍繞孝善文化、廉政文化、紅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主題,該街道傳承和弘揚好傳統技藝,結合市場需求,開發具有“彝族(尼蘇)剪紙”元素的文創產品,包括服飾、家居、禮品等。通過訂單、實體店等多種途徑,積極推廣和銷售剪紙產品,提升剪紙文化產業經濟效益。
文化體驗,擴大宣傳。該街道結合當地文旅融合發展實際,在鄉村旅游點設立剪紙藝術展示區、剪紙體驗區等,讓游客了解和體驗“彝族(尼蘇)剪紙”的魅力,拓寬剪紙產品銷售渠道,提升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