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來發
沖麥是滇中的一個小山村,那天,我去了,一個人。我怕驚擾了她,也怕人多擾亂了我。我很幸運,真的。那日我去的時候,正是午后。這個僅有200多戶的彝族村寨,就靜靜地躺在大山的懷抱。我來得正是時候,我就喜歡這種寧靜和安詳。此刻,我就漫步在村里。腳下的路,全是青石板鋪筑,簡潔、美觀,透出誘人的味道。村巷里分布著古老的民房,大多是明清以來的建筑。有的古屋和祠堂,看上去就很有文化品位。那些煞費苦心的設計,精心雕刻的門楣,用功打磨的石墩,以及大門、天井、照壁和木雕、石刻乃至題字,至今依然折射出主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走進沖麥,走進街巷,就好像走進了一段歷史,回到了過去時光。透過這里的一幢房屋、一棵古樹、一件物什、一溜屋瓦,乃至一抹青綠、一縷炊煙、一絲白云、一聲犬吠,都足于讓我浮想聯翩,生發出許許多多的感慨。是的,到了沖麥,我是看不厭的游客。整個下午,我這里走走,那邊看看,才從這家出來,又往那家進去。累了,就干脆坐在一戶人家的門墩上,歇歇腳,發發呆。這些個光滑的門墩,油亮油亮的,不知要坐過多少人,才會磨成今天可人的模樣。如果你留意的話,還可細細地觀察從老屋墻縫里飛出飛進的蜜蜂。這些蜜蜂,只顧繁忙地工作,“嗡嗡嗡”地,全然顧不及我的到來。門前的石階下,時不時會飛來一只只蝴蝶,猶如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在門前的花叢上,它們輕盈地繞一圈,或是停留片刻,就又飛進鄰家的院落,尋找更為詩意的棲息。
村中這些土木建筑的墻體,有的以土和細石筑成,也有的用土墼砌就。幾百年的歷史,讓這些墻體呈現出斑駁的模樣,就像時間老人生出的皺紋。不過,這些皺紋的背后,不知掩藏著沖麥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陽光燦燦地照在村子的上方,顯得格外的慷慨。熱烈的氣息蒸發著腳下潮濕的土地。很明顯,這里昨天才下過雨,濕潤的空氣彌漫著清新的氣息。當然,還有那些野花的清香和牲畜前腳留下的氣味。村里的樹木就分布在人家的屋前、屋后或是屋旁。那棵關圣宮門前的黃連木,已經有400多年的樹齡,很是古老,但它茂盛的枝葉依然呈現出青春活力,看不出半點龍鐘老態,依然庇護著沖麥人家。
我從村里下來,沿了坡前新修的砂石小道往下走,“叮叮咚咚”的泉水似乎早已等待我的光臨。這種天籟般的琴聲,此刻只為我一人彈響。我追逐著它的流韻,進入了一片低洼的林地。這是沖麥村下的又一片風景。想不到大山之中,也有這清幽去處。這片兩山夾峙的空間地帶,雖然寬不足里,但栽了許許多多的常綠植物。香樟、棕櫚、翠竹、楊柳數不勝數,綠綠的一大片,活潑潑地搖曳著枝葉,向我傳遞清涼的愜意。我很知足此刻的享受,我抓住流淌的時光,只為這山村半日的停留。我貪婪地在林地上徘徊,望望天,看看草,聽聽鳥叫和蟲鳴,和大自然進行單純的對話和交流。其實,貪戀這片風景的不只是我,還有午后的山風。它們吹累了,也想歇歇腳,像我一樣,在林中偷偷閑、躲躲懶。太陽也一樣,懶洋洋的,躺在坡上、樹上、葉上和草叢上,有些調皮的,就溜進水里,隨了小溪,一路泛著金色的光波,跳過坎,轉過彎,流進林地下面的荷花池。我聽見了它們的笑聲,就在那片開著大朵大朵紅花的美人蕉下。我發覺,這些溜進水里的陽光,都不愿跳出泉水的清涼,流向了坡下的那塊沼澤。它們愛林、愛草、愛花、愛水,愛這里的一切。我也是,一路追逐,下了坡,就尋見了一片荷花的池塘。荷花正值盛開期,高高低低的荷葉,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想在陽光下展示碧碧翠翠的風采。那些像拳頭的荷花,使勁探出綠傘的遮掩,向藍天揮舞著燃燒的火炬。一支支、一朵朵、一簇簇,開給山村看,也開給我看。我愛它們,想必它們也愛我。要不然,池邊那朵碩大的荷花,怎么會向我招手呢。還有那朵含苞的小荷,躲在荷葉下,羞答答地,見了我,好像還很害羞的樣子。風過處,池里的荷香就彌漫開來,讓我浮在了花香里。我有種飄的感覺,我知道,那是眾多荷花對我的擁抱。它們熱情地托舉我,也燃燒我、融化我。
走得累了,就想找個地方小憩。不想山腳下就涌出一潭水。很低調地倚在山邊,平靜地把自己當作山、花、草、樹和鳥蟲的鏡子,讓她們的影子也成為波間動人的美麗。潭水清清的,涼涼的。不大,也不深,但水極清。水里生長著雜草,一根根隨了水的流動而一閃一閃地漂浮,像極了少女婀娜的腰身。走過去,我就坐在了潭邊,癡癡地觀賞。其實,我看見的這潭水,是由大小兩個潭修砌而成,俗稱“雙龍潭”,又名“印月泉”,占地約1300平方米,是華寧舊時有名的八大景觀之一,也是明清時代文人選勝登臨、避暑賦詩之地。俯視水底,見有無數水泡涌起。那些從潭底不斷冒出的水泡,伴隨著翻騰的白沙滾滾涌出,像極了白蓮盛開的樣子。如果到了月夜,尤其是三五之夜,一輪明月倒映潭中,一個天上,一個波間,上下輝映,瀲滟光波便隨了翻騰的泉水微微蕩漾。粼粼潭面,銀輝閃爍,上下爭輝,不知要沉醉多少游客,催生多少絕妙詩文?
我羨慕友牧鄰樵的生活,也回味親山近水的愜意。是的,我來到沖麥,已是遲到的行訪和詠嘆了。這個村從2014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以來,就以其優美的生態環境,濃郁的彝族風情,完好的明清建筑和古井、古柵、古樹、古橋、古泉和古炮臺、古寨墻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游客的到來。
我沿了荷池,轉過荷堤,哪知就踏上了古驛道。這條驛道,是我走出沖麥這個小村,離開這個小村的最后行程。驛道兩旁,高大的樹木伸出濃密枝葉,為我擋住午后的驕陽。我愜意于驛道的舒適和陰涼,我總是把目光投向這段古老的尋訪。那些塵封的歷史與輝煌,卻透過腳下殘存的馬蹄印、車輪印和無數的斑斑痕跡,向我訴說著沖麥的從前和過往。是的,這條有數百年歷史的驛道,為華寧明代中葉開辟通往昆明的必經之路。古驛道全長約300多公里,曾是那個時代華寧人上京趕考和商賈往來之地。
我在沖麥行走,在村間穿行,在林地徜徉,在潭邊徘徊,在荷池停留,在驛道逡巡,我發現,這些都是沖麥給我的記憶,美好且又珍貴。沖麥是一個很普通的山村,但又不是一個普通的山村。這個山村,既是滇中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更是神州大地保護良好生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無數山村的縮影。沖麥的美,折射著文化、蘊藏著歷史、彌漫著溫情,它是生態的,也是當代的,更是未來的。
(責任編輯:袁瀟楠 審核:盧秀麗)